在奇石界,绝大多数石友的观念认为:奇石的价值在于状形类物、在于预示与再现,主张越具象越好。这个观念是从奇石的生成难度与稀有程度上来着眼的,的确,各地许许多多的图纹石种能够生成具象的图案巳非常难得,因此这个观念自然也就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
然而,对于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所产出的图纹类奇石的鉴赏,这个要求显然就觉得低了。
图纹奇石是长江奇石中的主打品种,产量大,品种多,表现形式非常丰富。长江石友在长期的鉴赏实践中总结出,长江图纹奇石仅讲状物类形是否具象的形而下鉴赏观念是不够的,还要提升到文化内涵和精神层面的形而上去认识。在这方面,可从部份成熟奇石藏家的藏品面貌中整体体现出来,当你欣赏他们的藏品时,无不感到在奇趣之外的那种让人思索与震撼的东西,那种体现个人素养、学识、风格、气质的东西,那种蕴含中国文化传统、艺术特色的东西。
著名画家刘海粟说:“一张画要耐人寻味,百读不厌,使我们看了惊奇,不如看了欢喜,看了欢喜,又不如令人深思。”通常情况下,图纹奇石的图案内容能让人公认、不产歧义便己不易了。而这仅仅是长江图纹奇石的鉴赏的基础条件,长江图纹奇石鉴赏的真谛,已经超越了玩石猎奇浅层趣味,追求的己不是简单的物象对照、具不具象的层面,而是图案对主题内容的表现力强弱问题,追求图纹奇石上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深度问题。例如:对人物图案,追求的不是五官肢体的齐全与否,而在它能否表现出主题对象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对风景图案,不是它的景物具象度,而是它透出图像以外的整体意境。对动物图案,不是它的形象是否准确,而是它能否表现出主题对象动物的灵气。总之,图案能传达一种使人产生个性、情绪共鸣的东西,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纵观当今奇石家族,各大石种都具有欣赏要素相同,个体表现形式差异细微的共性。而长江图纹奇石则不同,图纹表现形式变化万端,个体的表现力深刻而独特。
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文以载道,讲究艺术兼具教化,因此,只有最接近人类艺术品、与人类艺术相融通的奇石才能承载这样的信息。长江图纹奇石的鉴赏就蕴含了这种社会功能。强调藏品能反映石主的学识素养、情感心声,为石主代言。
艺术于法上讲究借物喻志,以物喻人,如写诗讲究“比兴”,以抒发作者胸臆。两千多年前屈原以“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 以比谗佞”的艺术手法写成了千古名篇《离骚》。后来人们无论写诗作画,无不借用物之品格,表达志向精神,人们赞美松柏之挺拔,荷花之纯洁,梅花之孤傲,竹之气节,最终都归结到人的品格上,最终都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与优秀文化传统上。
长江奇石以“文”气著称,它的价值体现在文化上,它的优劣体现在品格上,它对藏者的选择,体现在学识素养上。所以,长江图纹石的真谛,不只是奇趣,重要的是文化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