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动态
回归—杨春蕾临摹敦煌藏经洞绘画作品巡展
[福宝印社] [2016/11/24] [点击 2367 次]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主办单位:成都大慈寺 主办学术支持:张大千研究中心 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 西蜀张大千艺术研究院 展览执行:四川省福宝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执行:《上层》杂志 《艺术圈网》 开幕时间:2016年10月22日10:30 展览时间:2016年10月22日—11月18日 展览地点:四川·成都大慈寺
杨春蕾 张大千再传弟子 台湾孙家勤博士大陆第一个叩头弟子 著名张大千艺术研究专家杨诗云先生次子 著名佛学画家 张大千艺术研究院秘书长 大风堂画派重要传承人
一念起,万水千山总是情 文/石维
著名学者季羡林认为,敦煌和新疆地区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四大文明体系唯一的一个交汇点。敦煌及西域文书、文物、敦煌绢画的发掘整理,既复活了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被忘怀的往事,也解决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一些争议。敦煌绢画大都创作于中国绘画史的前期(即公元3世纪至10世纪),它弥补了中国绘画史上唐代卷轴画真迹的稀缺。然而,这批重要的作品,由于历史原因现大部分流散在国外,被大英博物馆馆藏,一般人难以见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批绘画作品,是汉传佛教绘画艺术家杨春蕾修复临摹大英博物馆馆藏的部分敦煌绢画作品,他希望曾经被掠夺的这批珍贵国宝——敦煌绢画能 “魂归故里”。 看到这一幅幅画工精良,色彩艳丽,造型独特的绘画作品,你不禁会想起一句禅语:“一念起,万水千山总是情。” 杨春蕾此次选择用张大千的画法临摹敦煌那批失散了的绢画,是临摹,是修复,更是创新。在许多残缺的地方,他按照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做了调整,比如头上戴的宝冠,后面的头光,身上披的纱帛,以及项饰璎珞,足下的莲花,画布残缺的题字,还有色彩、尺寸、造型等他都加以完善。他临摹修复出来的作品,事实上是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版本。是关于敦煌、关于佛教,关于自我的认知与理解,关于对佛教的敬畏与虔诚,关于对艺术的执著与坚守,这些都早已融入到他的一笔一画之间。 杨春蕾从事佛教绘画近三十年,这也许是他弘扬更为宽广佛教教义及其思想文化传播更直接、更具意义和持久性的一种形式。要理解到这一点,我们可以先回顾他近三十年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主要作品。 首先是他的巨幅绘画作品《八十七神仙卷》。这幅作品他用了三年多时间方才完成,其间几易其稿。他完成了一个从技法到理论体系的提升。其造型、结构、人物关系,线条、笔法、色彩、创新等问题,都得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他自我身心的修炼也达到更高的境界。 其次是他的绘画作品《大千世界》与《黑太阳》系列,这批作品可以当之无愧地界定为观念作品。胖乎乎的形象,人物五官的严重变形,甚至现代人对信仰的缺失,对信仰的扭曲,这表达了他内心的认知和对世界的观照。 他的另一部分作品则充满着神秘主义与抽象主义的色彩,那些作品关乎个人的忧伤、梦境,关乎对人生、对生命、对世界的思索,这需要用另一种形态去诠释。 终究,杨春蕾是一位从事佛教绘画的艺术家,缘起缘落,自有它的定数。杨春蕾念起于儿时,常随父亲去昭觉寺刻匾临碑,画佛像的种种经历,成熟于九十年代绘画专业毕业后,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一次佛教绘画展。自跪拜台湾孙家勤博士为师成为张大千再传弟子后,更坚定了他从事佛教绘画艺术的决心。尽管近三十年来,他创作的佛教绘画作品在传统与当代,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游离,但他一念之起的坚守从未懈怠。无以计数的作品,恰如人生旅途中的千山万水,皆因内心深处对佛教的虔诚与敬畏而情感充盈,情愫清明。 在我的认识当中,杨春蕾无论是在艺术思想和观念上,还是在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上,都是一个很前卫,当代性非常强的人。但在绘画艺术道路上,他毅然选择了传承敦煌壁画和传统的佛像画,来表达他对佛教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敬重与回归。在信念上,因一念之缘而终生坚守,他的这种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艺术而做出的巨大努力,必将得到世人的肯定与敬重。此次修复、临摹流失在大英博物馆的敦煌壁画作品,更是如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