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蕴秀钟灵大方家
作者:刘德扬 [2012/9/27] [点击 2737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面对明德兄的篆刻近作不知从何谈起。我于书画之道,是眼高手低,偶有所谓作品,也自嘲之为“玩”。以我对篆刻艺术的修养而又想对明德兄的篆刻艺术有个说法,只好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或许能有一二搔到痒处。
在与明德兄二十多年的交往中,我从不附合他追寻足球的那份痴迷,也不赞赏他饮酒时的豪兴。但是,对于他的篆刻艺术,我却是发自内心深深的喜爱。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客居他乡,灯下无事以对联形式怀念成都友人时,对他是赞以“蕴秀钟灵大方家”。些刻,品读他的篆刻近作,我依然唸叨这七个字。不管明德兄与朋友侃谈时是如何忘乎所以,也不论他饮酒时是如何渺视周遭,一但他手握刻刀,以书入印后,其结果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宁静、那么真诚、那么严谨。不疾不徐、不狂不燥,如云卷云舒,节韵自然。透过其篆刻艺术的品格风貌,明德疏狂性情的里层,实质是那么灵秀,灵秀得敏感,灵秀得清纯,这灵秀、敏感与清纯聚集了他对篆刻艺术的情爱,也由此构成了他粗放而内涵的印风。
当今印坛崇尚奔放、雄强的印风,讲求印面的斑驳之气。如此,做印多于刻印,刻印多于篆(书)印。窃以为积极的一面是以一种创新姿态显示节奏的明快,个性的展示和感官刺激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以一种直观式的视觉张力掩盖其对篆刻艺术的幼稚和无知。我对篆刻艺术的欣赏,从来不执着是否“印宗秦汉”,也不执着是否雄强或秀逸,但却执着于“印从书出”,并以此作为我品评篆刻作品的尺度。
中国书画的底蕴与实质是点与线的构成及其运动。与中国书画息息相关的篆刻艺术必然也应当以点线构成及其运动方式为重要内容。明德兄治印,用刀讲究,冲切兼用。但他更注意印文的篆法与质量。因此,他曾大量临摹秦汉玺印,且痴迷于近现代大师,但其内心深处依然受他恩师游铁堂先生之教,在篆书线质的取法上,钟情于隶篆的线质运动与变化。在治印过程中,明德兄深知方正易板,参弧则动的理趣。因此,他处理印面文字精美,细腻清新,方圆结合。线条圆而苍劲,挺而秀丽,字形虽多带方意,但使转圆润,开合有致,表现出篆文书写的极大魅力。我欣赏明德兄篆刻艺术,就在于从他的篆刻艺术中可以充分发现和享受书法的金石之气,这比之于一般品评篆刻作品有无书法之味又进了很大一程,这是一种质的递进。
明德兄篆刻艺术的魅力还表现在他对印面构成的精巧安排与考究上。通过字形的变化,方圆、虚实关系的处理,使印面文字达到最佳平衡与和谐,从而组成精美的画面。这一点从明德兄的近作中均可看出他对印文处理的经意与推敲。此外,明德兄在治印时,不管对朱文还是白文,都很注意印面边框的处理。有云,何必敲边学古人。但明德兄是很聪明地借鉴了古人敲边击残的制印技巧,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刻意经营,让人很难发现故作斑驳的痕迹,所看到的依旧是自然、直率与纯朴。或许,这自然、直率与纯朴就是明德兄篆刻艺术灵秀之本?
刘德扬于成都画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