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奇石论谈
格调与趣味—论奇石鉴赏中的雅与俗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奇石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类艺术品,它的精神文化价值与人类艺术品相似。艺术品的品位有雅俗之分、有格调高下之分,它是创作者艺术修养的反映。奇石的品位有雅俗之分、有格调高下之分,它是欣赏者的情趣与眼光的反映。
奇石鉴赏与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品鉴赏都是高雅的文化活动,它们之间既有共通的艺术审美规律,又有各自独立的艺术语言,既可以相互借鉴,又不可生搬硬套。它们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门槛很低,后者门槛高;奇石鉴赏无论专家学者庶民莽夫皆可参与,可谓大雅大俗,其赏石理念与情趣分化也呈极端化。雅者可观奇石而博古今,化自然妙趣而领悟艺术真谛,参悟人生哲理。俗者无非好奇异、求具象,追险怪,以居奇求利为最终目的。 书法绘画雕塑等人类艺术鉴赏属于精英文化,历来都是在社会精英群体内进行。经过五千多年的循序发展,有系统的艺术鉴赏理论支撑,有专业的院校研究教学,有艺术评论家指点江山,有包前孕后的艺术大匠发扬传承。因此,一个时期的艺术家之雅与俗,往往易行成社会共识。公认的传世经典作品,其艺术造诣及艺术表现手法都非常高超,既扎根于深厚的艺术土壤,又富于艺术的原创性,有强烈个性,普通作品与之差距看似维妙却难以企及。 如齐百石的画,看似简单却是首创的表现技法,使作品充满天真、童心、自然、亲切,因此是高雅的,是阳春白雪。又如黄宾虹,依靠深厚功力的笔法线条,以黑、密、厚、重的笔墨内涵形成他作品浑厚风格,他的画多不用鲜艳的色彩,不媚世俗,自成一格,因而是雅的。齐黄二位大师作品的品位,更在于其承前启后的艺术成就。由于艺术领域参与群体的整体素质居于社会高层次,艺术市场无论多么纷繁迷乱,真正品位高雅的艺术品最终都能脱颖而出,得到社会的承认,找到其历史的定位。
奇石作为一项新兴的收藏品,其价值根植于自然天成的外观形态的独特审美意义。但奇石是受特殊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机理与外观形态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预设的主题,没有任何限定的自然大美。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任凭欣赏者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去认识理解。因为介入群体的参差不齐,因为很难有机会让各个石种集于同一平台让社会去评价,因为缺少系统赏石理论的指导,与长期积累形成的社会性经验、并共同遵循的社会性原则,致使奇石鉴赏理念自出机杼,千差万别,各执一端,相互不服。对奇石的雅俗评定,也是五花八门,被社会所追捧的热门石种,自然是龙蛇混杂,良莠难辨。
具体到赏石实践中,赏石主体的素养决定了他选择奇石的趣味,决定了他着眼奇石的鉴赏层面,也就决定了他赏石趣味的雅俗分野。奇石呈现自然界的各种物象固然稀奇,但它仅是引发欣赏者深层思考的载体。奇石是大自然的产物,其变化之复杂,内涵之博大,表现形式之丰富,难以概述。但是,只有其中个性特色突出、在其风格流派中具代表性的精品才是经典之物。需要赏石主体以深厚的学养,精力的专注与投入,方能掌握其鉴赏要诣;需要欣赏主体用自已的素养和积累去作独立的、触及其文化艺术内蕴的深层认识,发现其感人的亮点,进行物我创造,才是高雅的情调。绝不是以固定模式、简单的标准,如入金银珠宝店,凭借财力论斤称两花钱即能附庸高雅。
不少人停留在奇石表象猎奇上去作简单物象对照,津津乐道于“这个像什么,这个是什么”。认石种、轻个体,认题材、轻内涵,认具象、轻表现,耽于“读”而疏于“赏”,看不到奇石独特个性,看不到奇石精神内涵,看不到奇石艺术表现力,缺乏个人主见,缺乏独立思考,迎合世风的赏石者;或是违背艺术审美的规律:惑于细节、不见整体,耽于怪异、不见义理,醉心“宝气”,炫耀富贵,从这样的赏石理念出发,鉴选出的奇石很难说高雅。然世风如此,广为流布,使得赏石界是非迷乱,雅俗难辨。
“俗”是对应于“雅”的,多的东西、浅层的东西、流行的东西。“俗”是从众的、抄袭的,没有自已创见与思想的,始终跟在别人屁股后头的东西。因为赏石主体自身素养的缺失,陷于其中而不能自知,沾沾自喜,狂妄自大,目空一切。须知赏石领域的车轮是与社会同步的,虽然目前略嫌稚嫩,但始终滚滚向前,最终必将成熟。奇石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既反映了本身的品位格调,也记录看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风貌,它的品位雅俗,最后须经历史的审视与裁判。能够在历史上找到自己定位的奇石,必定是那些本身具有艺术性与文化内涵、反映时代先进赏石理念、记录着时代赏石发展轨迹的少数珍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