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沫吾与民间书法
作者:吕金光 [2014/12/20] [点击 2162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巴蜀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地域性文化支脉,它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既有着文化精神上的传承同源,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显示着儒家思想的实践理性为价值核心,而巴蜀文化除此之外还保留着巫文化和神化根系的文化特征,致使巴蜀文化体现出野逸、闲散而又浪漫的地域性的文化精神特征,在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中,诞生的艺术家、诗人、画家、书法家皆有着一种浪漫不羁、自由开放的精神风尚,如李白、苏东坡、郭沫若、陈子庄、谢无量都无不例外。 作为最能代表巴蜀文化精神特征的艺术家,陈沫吾先生其书法艺术无不体现着那种放荡不羁、闲散舒适的精神。由此,他的书法价值取向于民间书法,举凡砖铭、瓦当、墓志、摩崖,无不涉猎。这为他提供了宽阔的创作空间,并建立起了拙、厚、野、散的书法审美价值观,真正寻到了在一般文人书法中所不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自然真率之美,从而民间书法成为沫吾艺术自由意志的体现。在何应辉、张景岳、刘新德等巴蜀书风的笼罩之下,沫吾先生书法与其上述书风迥异并另辟蹊径。上述几家主要取法于汉碑、摩崖刻字,风格上郁勃纡屈,宽博逸岩。而沫吾先生主要取法于民间书法中的墓志,并以拙、野、闲、散为情趣。事实上,这除了来自当代书法审美风尚的笼罩外,也不排除来自乡人龚晴皋、谢无量、刘孟伉的影响。由于适度的夸张、变形,从而产生了疏离性的陌生化之闲逸美感。 由于沫吾先生对民间书法与文人书法的兼顾,是他在追求拙、野、散的民间书法审美意趣和新的空间型秩序时,带有一种内在的节制和理性的优化,使得他的书法野逸并不荒率,稚拙而不狂怪。由于他作书常用短锋秃毫,却妨碍限制了线条弹性和张力的发挥,从而造成语言的单调,缺乏层次上的变化。 以我眼陋,沫吾以文章才学名世,书法于他而言只是其中学问中的余事。因而,他在当代书坛上并非是以一个职业书法家的形象出现的,相对于上述诸家不同。同为学人,他对书法关注的程度和投入的精力显然要逊于上述诸家,因此,纯粹是以文人玩味的心态对待书法的,才有着闲散不功利的明显特征。从而彰显出文人意志的一种不懈追求,有着对民间书法价值取向的历史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