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 | 首页
帐号密码
www.168art.com  晚上好!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 营运单位 |

四川福宝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书画印刷·摄影·设计
艺术品复制·装裱装框
展览展示·策展布展·展馆陈设
笔会组织·艺术品/长江石交流

————————————————
电话:028-84327896 84314266
传真:028-84314266
地址:成都玉双路1号玉双大厦8楼
 | 新闻资讯 |   更多...

· 书香福宝【总第一百三十期】| …
· 书香福宝·【总第一百二十九期…
· “成工向东·遇见未来”成都东…
· 书香福宝·【总第一百二十八期…
· 2023第四届“天府之国”国际摄…
· 书香福宝(三)| 2023天府美术…
· 书香福宝(四)| 2023天府…
· 书香福宝(二)| 2023天府美术…
 | 友情链接 |
 · 福宝印社·福宝斋
 · 四川硬笔书法在线
 · 成都幻彩福宝印务
 · 四川福宝美术馆
 · 六九艺术网
 · 中国美术网
 · 重庆书画艺术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深情托毫素 艺苑耀双星
——记书画家吕清平、冯碧瑶伉俪



作者:李兴辉 [2015/5/9] [点击 4208 次]    
[字体大小:  ]
  春末夏初的夜空,向东北方延长的猎户座有两颗相近的恒星被称为双子星座。喻之于世,尤谓志同道合,爱情事业双成的伉俪如双星闪耀,熠熠生辉。
  上世纪“五四”以降,在文化界有一对令时人歆羡的夫妻,他们就是著名的作家、学者、山东大学中文教授陆侃如和冯沅君。陆侃如,江苏人,梁启超、王国维的弟子,后留学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冯沅君,河南人,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妹,北京大学毕业后留学法国,获文学博士学位,冯又以小说驰誉一时。之后,陆、冯皆从事古典文学研究,以合著《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为时所重。陆、冯当时被学界称为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双子星座”,事业上夫妻共创,学海同舟,学术成果丰博,古今绝无,怎不令时人叹慕。
  吾蜀虽处华夏西南一隅,但历来文风炽盛,艺文一道,外薄中原,内积宏富。古往今来,文人才士辈出,诸如扬雄、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黄荃、杨升庵、谢无量、张大千、蒋兆和、李劼人、郭沫若、巴金……真如群星璀灿,不胜枚举。天象分野岷峨,井络星光的辉映之下,余油然而生想象,以陆侃如、冯沅君参照,那些巨星可都是孤星独耀啊!浩瀚星空,大小星星密布,仰望星辰,让余不能不联想到我们当代蜀中艺苑亦有一对煌煌夺目的双子星座——书法篆刻家吕清平先生和国画家冯碧瑶女士。
  吕君清平,幼承庭训,循传统书艺,临池发轫;十岁又及金石篆刻。其书初学柳公权,再习虞世南,继而上溯二王;篆书则宗法《毛公鼎》、《散氏盘》及秦篆。众所通悉,中国的书法艺术渊涵博大,尤其那些经典之作的艺术光芒是越百世而不衰的,至今亦朗照在求艺者的道路上,让人高山仰止,孜孜以求,顶礼膜拜。清平以之为基,同时对孙过庭、怀素的草书,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王文治、于右任及现代蜀中名家刘东父先生的书法均有深入的学习研究。博集广涉,开拓了他的艺术眼界。更有蜀中前辈,著名金石书画家游丕承、吴子祥先生的亲炙教诲,至今日清平的书艺蜚然有成。
  清平为人诚挚平易,性情静怡内敛,颇具博雅君子之风。君曾习武术,酒量酒德亦为人称道,常于酒酣耳热之际,侠肝义胆则溢于言表,又见其真性情也。国人从来强调人品和艺品的关系,而艺术的造诣高低于功力和天资是缺一不可的。艺术的表现并非功力积淀的必然,而在于对艺术真谛的理解,铁杵磨成针的简单重复的劳动是没有意义的。宋晁补之云:“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法可以人人而传,而妙必其胸中之所独得。书工笔吏,竭精神于日夜,尽得古人点画之法而模之,浓纤横斜,毫发必似,而古今之妙处已亡,妙不在于法也”。守法创意,独具心会于清平之书可见其妙。观其作书,无论真、行、草、篆,下笔似大将临阵,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笔势舒缓有致,爽劲遒丽,如春蚕吐丝,柔韧连绵;又骨气洞达,苍润雍容,正应出孙过庭之谓:“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书幅既出,似古不古,熔古铸今,蹊径独出。迥异于时下的那种狂怪嚣张,火气腾旺之作,若无深湛传统功力和对书艺的颖悟及情性使然,难达此境。
  清平的金石篆刻得益于恩师游丕承先生,在游老的长期指教下,由摹刻秦汉印入手,并对传世金文,汉砖文字深入研习,汲其高古淳厚;又效法明清,近代篆刻流派大家,揣摸透析,犁石颓刀,砥砺不辍。观其所治之印,方寸布局精整,锋利处内凝含蓄,外肆疏朗,峻健凌厉,朴茂质厚。加之君之书法根柢,故清平之篆刻于蜀中已自成一家,与其书艺交相辉映,广受好评。
  清平之妻,冯君碧瑶,当世罕见之水墨山水画家也!吾蜀山川形胜,雄秀西南,领自然之风标,物华之灵气。余叔外祖父罗一士先生,辛亥四川保路运动风云人物,为近世蜀中著名诗书画家,曾任蜀艺社副社长,在其论画遗稿中有言:“昔在五代,全国骚然,蜀独安谧,迁客骚人,以避乱侨寓其间,文献赖以焫集。北宋初创设画院,蜀中应召往者,如黄荃辈都五十七人,诚可谓极一时之盛。后世高标北宋画法,皆蜀中之遗风耳。今试捡宋人画本,犹多是蜀中景物,望之俨然也。夫天然人为二者俱为绘事之渊源,则凡有志艺术者,其可交臂失之也哉”。居于蜀中,得天独厚,碧瑶少时即受此自然薰陶,后经高人指点,志转绘画,乃拜吴子祥先生为师,专习水墨山水。水墨画是中国画特有的画种,指以水调节墨的浓谈干湿表现事物的五色之相,不施色彩。“墨分五彩”语出唐代张彦远,“五彩”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谓“浓、淡、干、湿、黑”,意思差不多,即要求运用墨色的丰富变化,描绘事物的层次,达到“水晕墨章”的效果。北宋沈括《图画歌》云:“江南董源传巨然,淡墨清岚为一体”即指水墨绘画。唐王维云:“夫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工”。碧瑶在吴老师的教习下,从临摹历代名家范宽、马远、黄公望、石涛、清四王到现代的张大千、傅抱石等的作品,潜心沉湎,寒暑无间,奠定了山水画的扎实基础。为加强自身的艺术理论修养,她还遍览深研《石涛画语录》、《黑格尔美学》及诗词歌赋。文艺经典开阔了她的视野,启迪了她对艺术的悟性。为出古入今,博采众家之长,碧瑶又先后游学于山水画名家吴一峰先生及游丕承、张幼矩、罗其鑫、戴卫诸先生,转益多师,画 艺得以不断升化。
  今观碧瑶之画,不论巨幅小品,无不峰峦静穆,烟林清旷,明净空灵,墨韵舒荡。细腻处墨痕精微,朦胧处烟云迷幻,挺拔处劲峭险峻,充分展现出墨色五彩的无穷变化。望着那山势起伏,涧泉飞漱,林木蓊郁,深邃绵渺,海涵神秀包孕于咫尺,气象悠然化之为意境,足可一洗凡尘俗虑,净化心灵。若非胸罗丘壑,笔参造化,寄意遥深,发之于楮墨,难达此气韵生动之境。碧瑶之画常由清平书款,更呈现出书画默契,相得益彰之效,大有瘦精书于工笔画之浑然一体,天然凑拍,观之古今,诚不多见。
  陆放翁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艺文同理。清平、碧瑶伉俪另有常人所不具备的环境影响,这就是碧瑶之兄,精研佛学的冯学成先生,并由此结缘了四川佛学泰斗本光法师。高僧大德的博学多识,言传濡染,宗教的哲理和艺术的薰习,使他俩在个人修养,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如烛照幽微,明灯指引。佛学的博大精深,禅理的静思息虑,智慧的启发参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深化了他们对艺术追求的寂定之心。为什么我们观赏清平和碧瑶的书画,会使人产生一种“禅意”让人怦然心动,拈花微笑的会心之感?唐代诗人李颀诗云:“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正是俩人书画透出的此中消息。所以碧瑶说:“对艺术的追求也永无止境,画画是我永远的精神净土”,这也是她与夫君的共同心声。当年他们结缡时,著名书法家白允叔先生曾撰联书贺云:“晨揽王维画,夜临米芾书。清平弟工书篆,碧瑶娣善丹青。曩者同酬笔砚,今日更谱鸳盟,珠联璧合,殊堪艳羡”。今清平、碧瑶金石书画结集出版,著名书法家刘奇晋先生为其题写书名并撰联书贺曰:“林壑烟峦锦心墨妙,唐书汉印醇古天真”。著名楹联家张绍诚教授撰联贺云:“翰墨能传意趣,丹青善写精神”。清平、碧瑶在共同事业上的事迹,已成为我们蜀中艺苑的一段佳话。
  余非从事艺术理论者,清平、碧瑶伉俪是多年的朋友,嘱为文,却之不恭,勉为其难。在此深切地祝愿他俩在艺术的天地中比翼奋翥,自由翱翔于更高的境界。

                                             癸已孟冬李兴辉于蕉竹楼
Copyright© 2005-2012 四川书画艺术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主编:向运华 | 学术主持:梁时民 | 荣誉顾问:邵仲节 | 网站负责人:向运江 | 电话:028-86965233 84327896 84314266 | 传真:028-84314266
手机:l3982O335O2向运华 l398OO257l9向运成 | QQ:1725373670 409124276 | 邮箱:409124276@qq.com | 地址:成都市成华区槐庭路60号(四川福宝美术馆)
----------------------------------------------------------------------------------------------------------------------------------------------------------------------------
四川书画艺术网 蜀ICP备12033131号
蜀ICP备17004459号-1
蜀ICP备12033131号-1
蜀ICP备12033131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