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师法自然
作者:王长松 [2015/5/11] [点击 2234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师法自然,是李志杰创造灵感中的重要源泉,在其艺术生活中,外出写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多年来,他走遍国内名川大山。太行之雄伟,黄山之秀美,雁荡之灵润,早已深深镌刻在他的作品之。 然而,写生的生活是艰辛的,一块画板,一支画笔,一些维持生命基本体征的食品,是李志杰最原始的行囊,近似苦行僧的生活占去了一年三分之一的日子。 黄山之巅,他俯瞰山川秀色,采觅松柏神韵,从中吸吮丰富的思维情感的内涵。 太行脚下,他仰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无限雄伟,将自己的体会融合艺术意境之中。 由感而发,有感而画,由感而成,常常使他在面对神美自然的造化中,进入了忘我的境界,与饥渴抗争,与孤寂对侍,与狼虫为伴的经历,使他对生命自然有了常人所不能体会的感悟。在他的作品中,无生命的山川富有了生命的元素和高格品性,有生命的草木更具备了灵感与自由的精神意志。不难想象,当一个画者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中,积极发起自己强烈的感情波澜与创作冲动之时,自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定会笔随意转墨由心生,山高水远,物我相生,其作品的品质则可想而知矣。 我想李志杰先生的作品之所以厚重与空灵兼有,沉着与热烈并生,与其“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创作理念有直接的关系。 书者徳为先 也许是出生天然性情,也许是饱历山川的后天习得。在李志杰的性格里有一种大气,侠义的品德。对友至诚,对己坦荡。他常对人说:“一个画家,画到一定的程度,画的就是自己的人品,舍此无他”。 在李志杰看来,艺术真的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气度,一种品质,一种精神。正如他的作品那样,用朴拙,雅致与灵动的笔墨,把男儿的一腔热血,一股撼天正气和高远情怀尽情的泼洒宣纸上,于有意无意间透出一种深沉与庄重,在有我无我中漾出一种空灵与幽远,从自然而然处成就一样天空与境界。如鲁迅先生所言:“表面上是一张画,或是一个雕像,其实是艺术家思想与人格的表现” 读李志杰先生的作品,有种感动在心间,那笔墨间分明奔流着一种激情,分明奔涌这一股向上的力量。有如万马奔腾般气浪滚滚而来,顷刻间使人热血沸腾,豪情顿生。 博学厚积 在李志杰看来,一个从事绘画的人如果没有深厚的学养,到头来只能是一个画匠,而很难成其为家。于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已成为李志杰终生的夙愿。 “观天地自然气概,读古今圣贤之书”。李志杰在行万里路的修行中,升华这读万卷书的品味。儒、释、道三家经典成为他手中不释之卷。儒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他以之为人生之经;释之“心无所往,圆荣无礙”他以之为心性所养;道之“天人合一,恬淡自然”,他以之为画境所追。在“内养与修行”的双重实践中,李志杰追求者人生与艺术的完美。 为此,他默默无闻,心无旁骛的追求着,攀登着,付出着——向着自己内心的巅峰。 在二十年来,李志杰始终以以一种低调的姿态,从艺为人。积细流以成江湖。将精神世界不断升华为自由状态,将绘画艺术不断注入人生感情。在解放自己,超越自己中,努力产生新的生命张力,在品格的递进中升华着人生。 相信有一天,李志杰定能达到他追求的理想境界;其作品定能吸引更多的人去理解没去闡发;他的人生与艺术也定能激励鼓舞更多的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