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谢砚画序
作者:陈绶祥 [2015/5/12] [点击 2467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谢砚是我的老乡,又是共同在国画道路上努力探索的晚辈。对于这样的同道,我天生怀着一种亲切与关怀的感情,因而也注意了他的人与画。 谢砚有幸生于晚我两轮的桂林,童年文革的动乱没有触及这个孩子的心灵,反之开放改革的春风却最先吹拂了桂林这座美丽的城市,使得少年时代的谢砚最初有机会接触到世界潮流的涌动与民族文化的交融。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谢砚触及到了艺术,并选择了国画探索作为终身的追求。 谢砚毕业后便在博物馆从事古字画修复及鉴定工作,通过对古书画的接触、鉴赏,进而推动了他对文房用具的深入认识与了解。甚至因为爱砚,藏砚而将自己的姓名改为谢砚。也就是在这样的追求中,他更深入全面的解读了古代国画大师的良苦用心与高超法度,使他自觉地追摹宋元大师的画风与法式,初步识别了不同的风骨与韵致。 检索谢砚的作品,我们不难在其中发现他对传统经典的追忆与想象,大痴的浑融,山樵的洒脱,云林的飘渺,吴仲圭用墨的淋漓,都被他艺术化在尺素之间,描绘出其心中对于中国画的意象、情境与笔墨语言的理解。并不是所有学习国画的人都能主动认识到这些的。 他们不明白国画作为中华文化表率的核心本质是什么,更不明白如何靠近并了解这些本质,更不用说为保留这些文化本质的特征而去主动努力了。然而谢砚并非如此,年过而立且在事业上已有小成的他并不满足于此,他大胆的走出了舒适温柔而略显懒散的故乡桂林,努力求学问道,广为交游访师。经过了中央美院,荣宝斋画院等地的学习,他找到了自己的一片新的天地,并有了更高的认识与艺术追求。经过多年的努力,他已在北京扎稳了脚跟,担任了不少社会职务。工作繁忙辛苦,同时也结识了许多画家朋友,深受大家的欢迎喜爱。在这种环境下的学习努力中,年过不惑的他在国画山水画的探索中,也展露了自己有一定特色的成就。 谢砚的作品得益于他对书法的努力学习。当代不少青年画家常常容易忽视书法的学习训练,不知国画用笔与章法的造诣完全取决于书法中的用笔章法以及对字里行间的把握。谢砚的书法对他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书盛于晋,画盛于唐宋,然书与画一耳也。“士大夫工画者必工书,其画法即书法所在。”古人早已经阐明书画同源之理。清代戴熙说过:“作书如作画者得墨法,作画如作书者得笔法。顾未可与胶柱鼓瑟者论长短耳。落笔如作草隶而适肖物象曰画。故作字曰写,而画亦曰写也。”从谢砚的画面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书写章法的明显影响:画面布置松紧自如,疏密有致,树叶人物看似随意点厾,实则笔笔写就。此外他很注重墨色的处理,浓淡开合,干湿互衬,也有一种书写的韵味。显示出他在艺术上触类旁通的颖悟能力。 除此之外,谢砚还特别注意总体文化品格的提高,追求“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全面提高陶熔,希望造就笔墨洗练,自然洒脱,平和清雅,空灵清寂的境界,这正是中国文人画的基本追求。这些追求必须建立在对中华文化中诗,书,印,文的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才能有所理解。谢砚正是在多年多方面文化接触和应用实践中,实际找到了这条路经,进而修持获得的主动追求。 接触过谢砚的朋友,都为他那谦和平实的待人风格所感动,也会从与他的交往中感受到他那谦谦君子的平和性格与多方面的文化学养。正值风华正茂年华的他,未来的探索路程还很长远,我只有祝福他进一步努力,找到自己生命的特点,使之锤炼出灿烂的光华。 大隐于京华无禅堂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