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博采玄微
作者:韩天衡 [2015/5/12] [点击 2232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对当代中国画来说,笔墨是个老问题了。从上世纪“中国画笔等于零” 开始争论,到现在的“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或“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线”等等的互相不同的意见,都在不断重复探讨这个老问题。这也证明笔墨在中国画艺术之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它还有再思考在思考的必要性。当今信息和革新思潮大变得时代,人们不免把注意力集中于求成因果而不注重创造过程对“新”的呼唤之强力,而暂时冷落或忽略像笔墨这样的传统话题。当潮平风静,思考和实验也逐渐深入时,笔墨问题就会重新出现。所以如此,是因为笔墨与笔墨组合式中国画的基本语言形式和语言单位,若抛弃它就会出现精神和智慧,即它不仅限于形式,同时寄予的是心境和精神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 青年画家邹四青长于鉴赏,对近代诸家之法,洞悉于心,深探笔墨之技巧,诸家气韵,意境记忆脑海,笔下承清继明,上朔宋元诸家,且能“博采玄微。罗拾指下”,形成自我明显的艺术特点:一,构图满,笔画密:二,弱化空间深远,强化平面结构:三,笔墨点画多波折,富动势,强悍粗,远离一般文人画的儒雅秀美。 总的来说,他致力于之处在于传统的笔墨功夫和直观印象,直接感受的结合。在某种程度上非黄宾虹,而有其笔墨浑厚华滋之感:非李唐,马夏而得其宽博宏伟,秀逸质朴的淋漓之气。这应是邹四青承袭前人传统而更富变化的创造之心,这一步可能导致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创造跨入一种新的境界。 邹四青对自然之美的理解,虽不能表达他的情感和寓意,却能够进而成为创造一种新风格的“魂”。我相信,只要树立了强烈的山水形象意识,凭他的才情和能力,会取得新突破。如果能够广览名家翰墨,必将为其丰富的笔墨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作者 韩天衡:西冷印社副社长、上海画院副院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