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陈若文的风景油画艺术
作者:曾晓果 [2015/7/7] [点击 2822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青年油画艺术家陈若文是当今画坛崭露头角并具有独特风格的一位艺术家。前段时间我无意间读到陈若文在数年前出品的《画里乾坤》一书,在他那尺幅小油画里让我看到了他挥洒自如、生动活泼的青年形象,其画作令人爱不释手,让人感叹到画家能在尺幅大小之间将寻常的景物化为神奇地艺术作品展示出美感的魔力。纵观陈若文近年来的油画写生创作,再结合欣赏《画里乾坤》中他早期的作品,我认为陈若文的风景油画艺术有如下一些特点: 一、坚持工余写生中放飞心灵 对一个风景油画家来说,积累丰富的写生经验,真实地描绘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出对自然的理解、感怀和认识,以此才能抵达美感追求的至高境界。发现美是艺术家的首要任务,艺术家的眼睛是敏锐的,也是具有穿透力的。画家面对大自然时,会在事物表象中发现内在的韵律,这韵律在画家的内心世界中构成美感。青年油画家陈若文到大自然中去“师法自然”,培养自己良好的视觉阅历和高雅的审美能力,同时锻炼自己体会自然、观察自然、归纳自然和表现自然的能力,在吸收传统师承方法的宝贵经验的同时,写生对他来讲,有着其他艺术家所不可取代的意义,因为,他是坚持工余时间画画的,未把艺术职业化。 陈若文坚持素描是风景写实绘画的基础,这是他从学生时代接触绘画起就树立起的艺术观念,并坚持用这种艺术观念指导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难能可贵地长期坚持画素描和速写,直到现在陈若文先生还不断坚持画素描。从其作品上看,陈若文的绘画带有明显的苏俄式特点。风景油画家要达到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需要画家付出千百倍的辛勤努力。他的油画风景写生构图严谨,色彩明快,笔触豪放,在特定时间内,充分调动点、线、面的不同组合,笔法形式变化多样,具有很强的冷暖色彩表现力,而且能够在有限的画面上表现出巨大的情感空间来,尤其他作品中高雅的灰色调子,把物象表现得诗意盎然,独具风格,自成一派。跟他一起去写生时,你会看到他舞动画笔的姿态,那么收放自如,他的色彩语言,精炼到位,给人一种超然的感动,瞬间内把观者征服,让人即刻感受到画面的丰富性,享受大自然的壮美,从而让人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活,亲近自然。他通过明暗、结构、风格方面的艺术手法处理,其文化内涵、艺术审美价值便生动而又形象地体现在他的油画创作之中了。 陈若文认为,风景油画小品是自己与大自然对话最贴心最愉快的方式,他长久地钟爱于它,通过油画写生小品创作,训练了他的色彩把握能力,克服了土气与俗气。今日的写实油画家不仅不画小画,也鲜少出去写生,过分地依赖照片的结果是画面琐细、色彩僵硬,更谈不上有对景挥写的那份灵气和真情了。 二、在完美的画面布局中追求严谨 陈若文作为一个年轻的风景油画艺术家,他十分理解经常对自然写生,与自然亲切对话,是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画面布局能力,使其画面不断完美的重要践行过程。在油画写生过程中,他说自己学会了很多:一是通过写生,学会了从观察中得到感受和发现;二是通过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发现,提炼了自己的经验和观念,使自己的艺术修养得到了升华;三是通过在观察中对客观对象的取舍,真正懂得了艺术只有源于生活,才有高于生活的必然;四是理解了观察自然不是一个静止地行为,而是一个动态地体验感悟过程;五是通过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描绘,进而把握和理解了什么是“道法自然”,“道进乎技”的境界,从而增强了自己对描绘对象的透视力和洞察力。 陈若文说,作画之事就如同看画一样,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故他许多画作是不题画名的。人与自然是自己与其他中国风景油画家们用一辈子去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他自己喜爱油画风景写生的重要因素。在多年的风景画创作中,他发现中国山水画家成熟的标志既要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积累,更要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要有“搜集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并始终以鲜活的画面影响和感悟欣赏者。他说,创作一幅油画,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的美:一是色彩之美。他认为,光的变化是色彩感受的源泉,面对大自然中的景色,描绘写生实际就是一个写意提炼的过程,自己主观愿望的色彩会不自觉地同自然中某些倾向性的色彩相互撞击,这时就能激起自己更为强烈的色彩感,重视这个色彩的流动感,画面就会有获得意外之美。当然,他十分清楚色彩美首先是指色块的美,就是色块与色块在同一画面中的构成关系所造成的视觉美观效应。这种色块的对比所带来的和谐美,是文艺复兴继承巴比伦、古罗马、拜占庭古典时期装饰美学的结果,例如《画里乾坤》中的《小镇》《西湖》等的色块运用就很漂亮。他十分理解色彩美不仅包括色彩的冷暖之美,也包括色调之美。二是笔触之美。他说,油画的笔触运用,需要有坚实的造型基础、长期的经验积累,还需要才华和创作激情。这些都在陈若文的油画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潇洒自如。正如陈若文所说,笔触是外在的,是可学的,而笔致是内在的,必须要有自己的感悟。他强调,自己写生时激情和信手拈来的色彩,有时会变为一种动力性的笔触,他很珍惜以此产生的有活力的笔致,这显示出了一个画家的性格和记忆。有些景色是他在实地看过两三遍之后,通过反复推敲不断构想,直至不去画都不行的时候才动手创作描绘出来的。如他创作的《荷塘系列》作品中的荷叶、水色是他在不同光线下多次观察后才描绘出来的。因此,尽管作画时光线在荷叶上几分钟就会变化,随着太阳光的不断变换,最后画下来大部分是凭他记忆中感受的模样。然而,这些光与影的流变与整合,画面的疏离与剪裁正是他通过笔致来体现的。三是颜料调和之美。陈若文讲,油画颜料厚薄的交互运用是随笔触的多样化同时被带进油画创作过程之中的。观陈若文的油画可以看到颜料的厚薄形成画面表面肌理的节奏、趣味,另外,这种以厚薄颜料的画面处理来表现景物的质感、光感、空间感等,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美感。如他几年前创作的《三月的阳光》中对房屋、油菜花和雪山的表现,有的颜料薄得透出画布底纹,有的颜料很厚重,整体效果很美。 三、在写生创作中寻求对生活的理解与提炼 大自然赋予我们美的景物,我们要用生命去阅读大自然,并在写生中提炼意境和主题,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陈若文如是说。他又讲,有时我们会面对一片杂乱无章的山间树林、杂草乱石等无从下笔,这时,就应先确定景物的大体走向,并对其适当地予以归类,有时是形的统一,有时是色的组合,均应根据画面的需求加以分析和把握。 多年来,陈若文一直坚持风景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在写生中进行创作,使他受益匪浅。对于长期坚持走出画室去写生的陈若文来说,他已深切感悟到只有把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所创新突破,才能将大自然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束阳光都调动起来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追求服务。陈若文认为,这是写生的最高境界。如果写生只是按部就班,看到什么画什么,很被动地跟着客观事物的形状和色彩走,不加入自己主观的情感和想象,写生将没有任何意义,而创作就更无从下手。那么,怎样才能把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呢?陈若文认为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必须要有量的积累。要多想、多看、多动手画,熟练掌握油画材料的特性。多去体验大自然,做到能够熟练地把大自然中各种美丽斑斓的颜色搭配出来,把千奇百怪的形状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的勤奋努力和全身心地投入,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做到“笔不离手”。第二,还要了解古今中外的大作和与其有关文化的源流,提高自己的见识和审美能力,这是写生的基本要求,更是创作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和意志,具备了这样的感受和激情,具备了量的积累,才能真正把写生和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语言真正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去。第三,把写生当作创作来完成。在写生过程中,不要一味地跟着对象走,在造型上要多变化,大胆取舍;在色彩上主动用主观色彩再现对象,把自己的心理感受表达出来。 优秀的风景油画作品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风景油画中的个性化语言是画家将自己的审美与情感融入到客观自然环境中,并以独特的表现手段呈现出来的视觉形式,它涉及构图、色彩、明暗、笔触、肌理、意境等多种因素。风景油画的个性化语言的形成和完善,则与特定的地域景色、画家的审美观有关。 陈若文认为,任何一种创作都离不开生活,油画风景的创作也需要从写生中得到灵感,引发错觉。写生时画自己想画的,表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并把这种兴奋运用到创作中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写生本身就带有创作的意味,如吴冠中的油画风景有着中国画的韵味,点、线、面的结合、色彩的轻盈等,无不体现出他对景物的理解,在写生中搬动画具,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组织到画面中去,充分体现出他的审美观。贡布里希说过:“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我们不可流于外表形式地模仿照搬,应该从提高自身修养入手,在主观内化的前提下才能在创作中流露出来。 听陈若文所谈所言的观点,都能在他的《画里乾坤》中找到佐证,他在自己的画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活泼,他画中的色彩语言极为丰富,构成了一幅幅独特的令人惊艳的美的画面。 当今的艺术家有如水中之鱼,其区分在于是否是浮在水上之鱼或沉在水底之鱼的不同。浮在水面之鱼如白花鲢鱼。每遇水面有什么风吹草动,就会拼命地跳出水面。而那些沉在水底下的鱼,任凭风吹浪打,也不露声色,沉着地在水底下静养。艺术家就好像这些鱼一样,那些在艺术上有真本事的艺术家就会“沉在水底”,丝毫不爱表现自己,不愿意抛头露面,即使在艺术上有大成就、大作为,也还是保持低调的平常心态,甘于寂寞地在艺术上不断地修炼自己,不断地在艺术创作方面去努力进行探索。陈若文就是一个以沉在水底之鱼为榜样的青年艺术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