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学界楷模 书坛翘楚
作者:李茂康 [2015/10/8] [点击 2503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陈肇南先生在成都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并出版书法精品集,作为耄耋之年的先生,再次将凝聚自己心血的书法佳作呈献于社会,呈献于书法爱好者,这实在是可喜可贺之事。 我早年曾求学于先生门下,对先生高尚的师德、师风以及精湛的书法艺术印象颇深。在先生呈献书法佳作的此时此际,老人家教学与书法生涯的点点滴滴清晰浮现眼前,给我们晚辈以无形的鞭策和激励。 先生1930年6月生于四川资中县太平乡,在家乡修完小学至中学学业。1949年12月四川解放之初参加革命工作,一年后由资中县政府保送至国立贵阳师范学院(现贵州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深造。1953年毕业时以填报“服从组织分配”的志愿赴四川省西充县西充中学任教。1974年奉调至四川南充教育学院(现南充职业技术学院),被该院评聘为副教授,1993年退休。 先生在教育这片园地辛勤耕耘40年,以自己的热汗浇灌出无数桃李。有人论及教师的职业胸怀云:终日园林热汗挥,细细松土勤浇水。一生欣慰源何处?满目花红枝叶翠。这是对忠于职守教师的苦乐观的如实描绘,也是先生教学生涯的真实写照。数十年来,先生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无论在那背负“臭老九”恶名的人妖颠倒是非淆的岁月,还是云开雾散、春暖花开的盛世之年,先生都时刻不忘人民教师的天职,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为自己的学生,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 凡受业于先生的弟子都不会忘记,先生对知识的传授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先生从事的是物理教学,课堂上对每一知识点,每一难懂细节,都深入浅出地讲解;先生不局限于教材内容,常常补充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料,将一些学生感到枯燥的知识讲得生动有趣。一堂课中,时而循循善诱地讲授,时而启发学生思维,师生互动,气氛和谐,让学生无沉闷之感。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先生一贯因材施教,课堂上主要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理解能力,课后对个别学生耐心辅导。无论酷暑还是严寒,在晚自习的灯光下,每每见到先生的身影,那是先生在辅导较差的学生,是先生在调查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今天,无论中小学还是高校,有关部门和领导,都一再强调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心。其实,对当年先生而言,这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是职业操守的自然表现,无丝毫矫揉造作之嫌。在那些年月,这一切的一切,无工资以外的任何报酬,有的仅是因学生进步而带来的内心喜悦。 长期以来,先生一直兼作班主任,每天面临的具体事务比仅作科任老师繁琐得多,而先生却乐此不疲,将这一工作视为了解学生、体贴学生的途径。先生一向认为,作为教师,只有时时深入学生之中,关心他们的苦乐冷暖,作他们的知心朋友,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与尊重,才能真正得悉学生的内心活动以及所思、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地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先生不仅这么说,而且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工作的始终。对后进学生,先生从不厌弃,从不斥责,而是推心置腹交谈,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在作我们班主任期间,从未见先生板着面孔训斥学生,而先生的威信,却深深植根于我们心中。先生既是师长,又是知己。先生关爱我们,我们敬重先生,这种淳朴、真诚的师生情谊,归根到底源于先生对学生的谆谆教诲和忘我付出。 唐代文学家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先生对此心领神会,并一直践行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受业(即授业)与解惑,这是在三尺讲台挥洒汗珠的教师本职工作;至于“传道”,历来因人而异。古人所谓“传道”,指传授时代要求的道德、道义,大致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今天不少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忽视以无产阶级的道德修养教育学生。先生时刻不忘自己肩上的育人职责,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将始终如一的无产阶级思想道德教育与一个时期的重点思想教育相结合,将对班集体的思想引导与对个别学生的单独教导相结合,其思想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成效。作为学生的教育引导者,自身的榜样尤为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虽然主要针对领导者而言,但也适合于教师的行为准则。先生一向严于律己,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平和谦逊,诚恳待人,与人无争,与世无争,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其人格魅力,潜移默化每位学生。 离开先生门下已然半个世纪,先生的教诲时时耳畔回响,激励我在人生之路不断前行。在与昔日同窗的交谈、联系中,大家对先生都有良师益友之感,对受益于先生的方方面面铭刻于心。 先生自幼酷好书法,三至四岁便先后从师于刘保儒及清举人刘海涛门下学书习字,自此勤学苦练,幼年便以其出众的书法技能受到师生称许及相关人士的器重。先生一生勤于书法的研究与实践,即使在从事教学的繁忙岁月,也见缝插针地习练、琢磨书法艺术;文化革命期间因受命从事多种宣传,需要大量写字,乘机广临博采,充实书法内涵;退休后更将自己的主要精力倾注于此,并在多种书法培训班从事教学,为传授这一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尽心竭力。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不仅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数十年来,先生在这片艺术宝地精心耕作,为弘扬和发展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作出了宝贵贡献,以自己的突出成就成为四川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西岭书画院书画师,南充市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南充市老年书画研究会顾问。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杨树达先生云:“不温故而欲知新,其病也妄。”“温故而不能知新,其病也庸。”(《温故知新说》)对知识的求取如此,对书法艺术的求索也如此。历代书法家,创造了各自优秀的艺术,这需要后学专心致志地继承。先生对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对古代书法大师的杰作,认真研究,精心学习与借鉴。同时力求古为今用,力求有所创新,书出自己特色。先生十分重视书法技法的锤炼,对每个字,每一笔画,都常仔细推敲,以“精到”二字严格要求。其习书之道,启蒙于唐楷颜柳两家,中学时学练欧体;文化革命中研习隶、魏,再步入行草,继而深入篆书研习运用;退休后综合百家之长,多方取法,各体兼备,相得益彰。先生一向追求书法的真谛,不随时俗,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正因为如此,其书法作品曾获全国性书法展赛金、银、铜奖多次,作品先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等展出和收藏;曾被河南郑州黄河碑林、四川江油李太白碑林刻石成碑。作品录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等各种书画集数十册;传略辑入《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 个人艺术风格,往往由诸多因素促成,往往得益于艺术之外的功夫。先生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人生阅历的丰富,学养的不断增益,审美观念的成熟,促使其艺术风格的日臻完善。先生毕业于师范大学,以教书育人为终生职责,在诲人不倦的教学实践中,对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孜孜以求,永不满足,永不停步,这一精神自然而然地运用于对书法艺术的锤炼、追求之中,至今仍沉潜于此,乐不可支,不知老之已至。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人们常以此说明表演艺术家的演技凭借多年艰辛历练而成。书法艺术的提高也非一蹴而就,辛苦是成功的前奏。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在书法艺术之途不懈登攀,执着坚韧,凝神于毫端,注心于纸上,步入耄耋之年仍痴迷于此,以辛勤的汗水浇出累累硕果,最终在书坛独树一帜。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即文章的风格就像作者本人。我们也常听说“字如其人”,书法是一种表现性很强的艺术,它能透过作品看到书家的学识、修养、个性等。先生的作品,是优秀教育工作者的严谨与书法成就斐然者的浪漫结合。无严谨的作风,不能承继我们民族书法艺术的精华;而墨守成规,缺少一定浪漫,则无以推陈出新。从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先生的书法艺术日益精进,不以今日之美为足,而以明日之更美为求。无论何种书体,都给人以纯真朴实、赏心悦目之感。这一艺术风格,是先生注重人格修练与自我完善,学识、工作以精益求精为善,生活以勤俭朴素为乐的学人风范的体现。 今天,我们瞻览先生的书法佳作,仔细欣赏、玩味,必定受益匪浅。那蕴蓄于作品中的丰富内涵,也将对后学产生重要影响。 先生一生追求,一生奋斗,其德行、资质、成就值得我们永久效仿、永久仰慕。而今先生虽已年逾八旬,但仍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人生年华半八十,万道霞光似朝晖。我们真诚地祝愿先生寿山福海,相信先生会给我们留下更多、更新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神和物质的精品。 我才疏学浅,不擅文辞,难以准确、恰当地陈述、评介先生一生的业绩,仅以此寄托对先生高山景行之敬,并借此自励,借此自律。
2015年7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