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山情水韵:一座山水画艺术的高峰
作者:蒋东生 [2016/1/5] [点击 2905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朱常棣山水画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身为四川山水画协会会长、成都美协名誉主席的朱常棣先生,1938年出生于重庆,多年居住在嘉陵江边,住在吊脚楼里,嘉陵江边的山水哺育了他的童年。他曾师从著名花鸟画家朱佩君,后自攻山水画。当面对他的山水画时,可以看到其以燃烧生命创造的艺术作品,永远散发着生生不息的表现力;同时,欣赏他的作品时,我们更能看到他那不平坦的艺术历程,与执着、诚实、耿直、大气、和善的人格力量,他是一名令人敬重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朱常棣先生的作品很具有思想性。他放眼祖国大好河山,挥毫巴山蜀水,不断地深入生活,把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他用他特有的观察力,去发现大自然的美、人为之美、生活之美,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激励,令人震憾。他的作品是从生活和四川特有的风光中创作出来的,具有醇甜的四川乡情和人民情感,是百姓喜欢的好作品。看了他的作品后给人一种扑面而来、十分清新的现实生活气息,但又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一种情感的概括、凝结、超脱、高远。品读他的山水画作品,常常感到他在不断地探索,在艺术创作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思想与观感,完善着自己的艺术风格与道路。他的山水画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实现他为祖国山河存照、立传之夙愿,这是他对艺术的一种责任和担当。 朱常棣先生的作品很具有艺术性。朱常棣先生思想活跃、视野宽广,他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对绘画的造型能力很强。他的艺术扎根于传统,面向生活、勇于创新、追求品格。他常把画家和疯子相比,他说,画家与疯子只隔一条线,沿着线边走,是一名画家;如果踏着线走,能成一名好画家 ; 如果偏离了线走,那就成为疯子了,但是你偏离了一段,又回来踏着线走,不时偏离了一段,又回过头来踏着线走,那很可能成为一名大画家。朱常棣先生主攻巴山蜀水,他不间断地深入生活、采风创作,常把绘画的触角伸向大山、高原、峡谷、森林、草地、小树、江河、溪流、蓝天、白云、小镇、农家,无一不在他的眼底下。他常用一双慧眼去发掘它们,去揭示它们。他最令人赞叹的是用笔泼辣而大胆,墨色运用自然,不时重墨涂抹、枯笔皴擦,挥毫得意时,一笔则横扫一米多远,在黑与白、干与湿、实与虚、方与圆、粗与细、密与疏、线与面、冷与热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他是学工科的优等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他常用几何学原理进行造型,将视角的、构成的、体积的、色彩的、透视的、对比的、笔墨的等等融为一体,创造出了“形体学理论”。他提出“万物在光的作用下,都是基本几何体及其组合”,他强调造型艺术必须从形体出发,不论是树、山石、房屋、船舶、行云、流水、人物等,不是简单的形态,要带有体积感,要画出美的形态来。他的这一理论在他的作品中十分突显,在他的教学中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他正编著有《挥毫江山——山水画教学新篇》一书。 朱常棣先生的作品很具观赏性。他的作品恰当地应用了对立统一规律,有强烈的辩证效果,第一眼看就能吸引到眼球。看了他的山水画,犹如到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世界,画面变化多端。有时满纸烟云、千岩万壑,有时青意盈纸、山花灿漫,有时提毫陡磨、咄咄逼人,有时细流如带、如云如雾;其境或雄奇险峻、气势磅礴,或刚劲雄逸,或平淡幽深;其作品构图饱满,画面充实而有张力,整体感十分强烈,不琐碎、不零乱;作品的色彩,时而轻松典雅、水墨淋漓,时而鲜艳夺目,看后令人震撼和振奋,特别是他的“吊脚楼”之作,唯他独有,成了他作品的形象代表。 朱常棣先生画过油画、水彩水粉画、装饰画、漫画,也刻过版画,在工厂工作期间还搞过多年的装璜设计,这些经历无疑丰富了他作品的多样性,并恰当地融合到了他的绘画之中。朱常棣先生是一位钟情于巨幅大型画并成就卓越的艺术家,他在积累了丰富的山水画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转向巨幅山水画创作。他的巨型山水画整体气象鲜明,细节丰富多彩,适宜于远观近瞻,给人以深刻印象。他在写实中不忘写意精神,用笔、用墨和色彩讲究情趣,构图宏大而有气势,全景前后呼应。2002年,他带学生到浙江东阳市画了一张《九寨外的金秋》,长44米,高5.2米,当时已是65岁高龄的老人爬上云梯修改作品。最近两年他提出现代写实山水如何画成金碧效果,大型山水如何应用水墨,比如1丈2、2丈4、3丈的宣纸水墨效果如何画、如何表达,这在全国画家中是少见的。在当今画界浮躁气氛很浓的情况下,朱常棣先生不为名利诱惑,甘心寂寞,潜心于为人生、为大众的艺术创作,用自己的辛勤和智慧,在创作大型山水画上大胆探索、大显身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期待他的新作不断出现,祝他在艺术的高峰上越走越高、越走越远。
(作者:蒋东生,系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书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