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艺论杂谈
心性诗心力步自我 ——浅读孙绪和其人其画
作者:江瑞峰 [2016/2/22] [点击 3002 次] |
|
|
|
|
|
|
|
|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
几天前收到四川成都老朋友快递寄来的花鸟画作品照片,请我谈点想法,打开一一观赏之后许久心不平静,于是他的身象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们算是同代人吧!六七十年代,他从事电影美术宣传,看过他画电影宣传画,调色用洗脸盆,半尺多宽如扫帚大的排刷,用笔用色胆大如飞,不一会儿功夫电影人物就出来了。也见过他画山水、古柏,胸有成竹,发于当发,止于当止,徐急有度,身高一米六五的他胖小伙,性格木讷,禀不善言词,在北京“荣宝斋”见过他多作品展售很受收藏家好评;又听到在日本办画展,很成功。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鉴赏过展出的大幅古柏·山水画作,以及不少报刊美术专业刊物发表的作品。更令人高兴的是不久前收到他寄来的:“情系剑门”、“魂系古柏”等专著画集。北京大家,看了十分称道叫好。我的思绪一直在思考我这个老朋友在从业绘事的道路上所追求的艺术轨迹和思路。可以说他是牢牢的把握中国画传统这条主线,学古不泥,师自然,师造化。也可以说是站在前辈大师的肩上向高层面攀援。坚守民族气象,以主体个性参悟承传发展创新。他很有天赋智慧,更有才情,人品高格,不张扬,很淡定,做人做事谨言慎为。 他主攻山水古柏外,兼画点花鸟和其他。目的是厚积薄发。他自撰对联,鞭策求艺生活:“事不磨人人自磨,心平和气气自和。”他孜孜不倦,三日读书二日饱墨。他的论文中写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时如黄金,岁似秋叶,奋度夕阳,遨游至何时瞑目,而无怨无悔。这是多么可贵的心态和求艺品格。 孙绪和先生的花鸟画,有一定的文人画风。文人画的特征:“朴”、“拙”、“简”、“帅意”、“笔墨书写性强”等。少:“滑”、“巧”、“妖”、“俗”等。文人画更多的是借物抒情,抒怀胸臆,袒显性灵,格调清新质朴,不妖艳,不涂脂粉饰。文人画有情有趣有味,个性优美,诗书画并重。心性诗心内涵意境深厚。直扑、真帅,风格清秀,袒露人格胸臆,与时代同拍俱进。 孙绪和先生的绘事轨迹,旷观古今,他求习过青藤、八大、石涛、吴昌硕、齐白石等诸多先贤之墨迹。更多追习过当代名家子庄,竹离之笔墨画风特征。从艺道的修炼,技法的苦研,学养的锤炼等,都下过苦功夫。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孙先生的每幅作品可以看出格局上谨严,构思上精密,笔墨上放宕而矜慎。 石涛说:笔墨随当代。”一代人的思想感情,自然会打上这个时代的烙印和情绪。而且必然会反映在这个时代的画家的作品之中。明代青藤道士(徐渭)的题画诗:“半生落魂己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扔闲野藤中。”青藤生活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诗画里打上他人生落魂的烙印是自然的。心性和诗心自然以会从作品中显露。然而孙绪和先生的不惑之年正遇改革开放的盛世年华。人们的生活思想走进了太平心愉的年代。特别是退休后国泰民安,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他的心思静净进入绘画事业,如“品茗赏菊图”的题画诗:“重阳时节菊鲜妍,品茗赏菊自欣然,摘下两朵茶中泡,清心明目味还甜。”此景此意此情与青藤半生落魂啸晚风,全然不同的两个历史时代的心性诗心的鲜明烙印。画家生活在这个盛世时代、追求艺术的欣然自得的心乐情怀。画家偏爱画菊,菊有斗霸傲雪的精神品格。再如一幅“古罐霜菊图”题画诗:“古罐珍藏儿代人,罐丑古朴有真魂、重阳霜菊罐中笑,淡泡粗茶享太平。”画家一颗朴素的心,诗画出内心世界,赞美这幸福的太平年华,一幅诗画之作,可言其微,其旨意广大,“淡泡粗茶享太平”朴实纯真的诗句,道出了画美、诗美时代美、人心更美。 画家孙绪和并不是只贪太平盛世的享受者,更有一颗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善良心。他的一幅:“荷花图”中题诗道:“淤泥荷塘莲花生,玉管不染花无尘,为官清廉代代颂,出水朱笔扫鬼魂。”荷花自古以来比意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歌颂清正廉洁。但画家诗中更进一步升华出水之荷如朱笔扫去那些贪官污吏为民除害。把诗画升格到一个除恶扬善的爱国忧民的情怀。小小的一幅荷花诗画却达意一个大思想真情怀和爱憎分明的艺术情操。 画家绪和对齐白石大师十分敬仰,八十年代初,他在北京齐白石艺术函院求学二年毕业,齐白石之子齐良迟是他的主导老师,听过许多齐白石老人一身求艺术的故事,得益非浅,深受启发。认真临摹过齐白石大师的优秀作品。后来又深受孙竹离和陈子庄文人画的影响,这是求艺之人求索传统和得益先贤的笔墨基因,这是根,这是源,但又能化为自我。生巳之面目。他对近三百年前石涛的一段论画体会很深“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胆识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是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画家就是这样刻苦习求而化为自巳之面目的。 文人画,有情、有趣、有味寻。画不求全,意有余音,可思可想。石鲁大师言:“画之形象必可视可想,方可谓艺术之诗意形象也。”观另一幅诗画之作“螳螂与秋蝉”画家的笔黑功底深厚、构图奇险、简练、疏旷,更贵在感情特色,有情、有趣、有味寻。画中诗云:“螳螂往下走,秋蝉要上行,谁给谁让路,观者画外评。”诗画中的意境是:“一个往上走”,“一个要下行”。秋蝉和螳螂他们都有一对锋利的爪,对弈战斗的样子。但又未战斗,戟指怒目,这可视、可想的画外余音,这正是石鲁大师诗意之形象的艺术精髓。画中的内涵意境和余音把话题留给观者,让欢者遐想和思考。又如画家的“八哥图”题咏:“一个自由贪食忙,一个笼中吃睡香,互向互望思不平,平与不平人主张。”画“思不平,人主张”可思可想的画外余音。又如:“鸡鸣图”诗云:“自古明天何其多,明天天明又如何,雄鸡天天唤天明,事不磨人人自磨。”再如“如意图”中诗道:“人生来世多蹉跎,事不磨人人自磨,如来如意非如意,觉意自如心自乐。”细思自古到今,每个成功者,包括真正执着求艺的人等,不就是“事不磨人人自磨。”成功的!艺术家的这种自觉精神是伟大的可歌的。而这种的自觉磨练求索、自觉、自我剔剃,自觉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磨习,不是一天两日,而是朝朝暮墓,年复一年的自觉自磨,难道不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伟大精神? 画家孙绪和是一位求艺、学养较高,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艺术家。潜心绘事是他求艺的精神家园和生命灵魂。有数百首诗歌,有随意遗兴而作,有感而作,兴之所至或率尔为之。有平淡清新隽永之感,有一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情趣,与画之意境同辉。如故园剑门山水画中诗云:“晨起趋车至剑门,松花放香挂露痕,山谷晓岚云出岫,好似青龙啃白云”。这诗情画意何等栩栩如生,悦目遐想。至于笔墨技法诸多等,每个画家可以通过苦习磨练达到笔墨之高水准,然而修养、学识、才情才是画家的真高格,真本领。 画家孙绪和的花鸟诗画很多,这里兹不赘述了,最后让我曾与画家闲谈时的段对白,听他求艺的心声。 ○我问:你是怎样研究中国画传统? ●绪和:传统是接力棒,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长江后浪推前浪渊远流长。唐人的气韵、宋人的丘壑、元人的笔墨……。这就是中国文脉精神。认真学传统,解读传统,目的是古为今用,必须学古而能化,才能使中国画艺术之树长青。 ○我问:你是怎样习古而化的? ●绪和:这个话题说起有点 长、简言吧:在求艺过程中力图寻找自我表现手法和绘画格局。有二点体会:一是继古开今,学而不泥,亦谓“摹古“可能会走向误区,大量在现实自然中摄取灵感和创作激情,大量在现实自然山水、花鸟、人物等中写生锻造自然物象化为心象锤炼升华为中国画笔墨语汇和表现形式,并感默先贤经验和笔墨技法。转化为自己的个性化的笔墨语言风范。二是以心性诗心转化自然物象为像外之象,意外之意、模糊中追求亦此亦波,非此非彼、超乎象外,得其环中的艺术效果和诗意化的艺术境界。 ○我问:中国画表现景象的核心,有什么观点看法? ●绪和:中国人常言“想象力”,来源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个“心源”,即是“心象”又称“意象”,就是心写自然,似亦非亦,像外之象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美统一。 ○我问:你一身勤奋求艺的难点在那里? ●绪和:用宾虹大师的话:“难在自成一格”,“囿于传统,为前人规范束缚者,难以自立门户,受流行俗气画影响而无鲜明个性者,更无独立品格可言。”数十年苦苦追求,就是向这个方面努力,难也!苦乐自知。 ○我问:我知你画人物画还是有一定的功底,为什么少画呢? ●绪和:说实话功底说不上深,偶尔遣兴玩玩而已。 ○我问:对名利有何见解? ●绪和:古人言:“莫名其所以成,未必其所以败。”潜心绘事是我的精神家园,我没有想那么多,一切都无所谓,顺其自然吧。我默然:祝画家力步自我,大器晚成。
江瑞峰 于北京
|
|
|
|